桥梁结构混合监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6 浏览次数:
长江学者、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副主席,198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89年硕士毕业于東京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于東京大学土木系,获博士学位。1992-1999年就职于日本大林组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1999年受聘于首批长江学者,任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桥梁工程系主任。兼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副主席,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东亚结构工程与施工学会(EASE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桥梁健康监测、振动控制、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通过安装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作用及结构响应数据,进而基于监测信息对结构的状态和损伤作出识别与评定,为结构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目前的健康监测技术由于监测数据的有限性、识别理论的局限性以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尚难以满足工程需求。桥梁结构是按照专业理论和规范设计出的人工建造物,基于现有理论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可以很大程度地定量把握结构在正常运营下的状态。混合监测的概念是将监测与理论计算相结构,从而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和客观的结构响应信息,提升结构监测技术的可行性。本报告介绍“混合监测”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以及在静力、动力、温度等荷载和环境作用下的混合监测方法研究成果,并且探讨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场景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