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桥丨杜培功:此日驱车马迹桥——中南大学“诗话桥梁”考察组赴衡山调研
“桥是凝固的建筑,赋予它生命的,是人;赋予它灵魂的,是文。”
2021年1月29日,久不见晴的长沙,在知晓中南大学“诗话桥梁”项目组即日启程南岳衡山考察古桥后,也初显冬日暖阳的模样。而在854年前的朱熹、张栻登山时,适逢十一月,雨雪纷飞。张栻在《游南岳酬唱序》中写道:“丙子,小憇,甚雨”。“日下照林间,冰堕,锵然有声。云阴骤起,飞霰交集,顷之乃止。”相距八百多年的两次寻访,相近的季节、不同的天气让每位考察组成员的心头对于此次衡山之旅都更增几分期待。
本次衡阳古桥考察,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下,衡阳市委宣传部部长张霞、衡阳市社科联主席罗东云、衡山县委书记尹培国以及衡山县委和南岳区委宣传部门、文化部门的支持与协助下,衡山之行的路程安排早已确定。中南大学考察组由best365网页版登录院长何旭辉教授带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雨教授等师生七人参加,驱车两辆从长沙出发,耗时两个半小时,于上午十点半到达衡山县。在衡山县领导的引导下,终于到达本次考察主要目的地——马迹桥。
与众多古桥来历相似,马迹桥的修建也伴随着几个传说,其中较为主流的有两个,其一是:桥在商议修建之初,桥址定在何处众说纷纭,久议难决。一天晚上,建桥首事梦见一白髯老者对他说:“修桥一事宜从速,以济乡民。我已在适宜建桥处留有足迹,望毋迟疑。”第二天与人沿溪查看,果真在一块青石板上看见一只马蹄印。众人幡然醒悟,白髯老者系天马化变,马迹桥也就在马蹄印位置修建起来。其二是:相传古时候风和日丽的一日,一匹天马由北向南飞驰,途经此地时,因双眼发现地下有无数非金属矿藏而突然降临。它见矿藏不曾被开采,实属可惜。于是心生一计,长啸一声后,在桥头青石板上留下深深足迹,随后腾空而去。
清光绪二年,衡山县境内居民开采瓷泥烧制日用瓷,新中国成立后,衡山县地下瓷泥、钾、纳长石等矿藏得到有序开采。从这一点看来,第二个传说更具有合理性,因此被编入衡山县地方志。而第一个传说来源于衡山县高龄村民的诉说,天马入梦这一浪漫、梦幻的故事得以代代相传。
而马迹桥得以在历史上留下盛名,还得归功于南宋两位理学大家朱熹与张栻。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及朱熹的弟子林用中同游南岳时,正是以马迹桥作为起点登山。行至马迹桥,朱熹曾乘兴赋诗:“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张栻即兴应和:“便请行从马迹桥,何必乘鹤簉丛霄。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林用中再和:“此日驱车马迹桥,远从师友步青霄。登临不用还歧想,为爱山翁喜见招。”
三人同游南岳七日,作诗149首,一路上的泉场、霜月、残雪、晚霞皆入诗中,后编成《南岳唱酬集》,清朝时此集收录入《四库全书》。朱熹,字元晦,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世称紫阳先生;张栻,字敬夫,号南轩,乾道元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两人在当时都是颇为有名的大学者。而说起这南岳唱酬之旅,也真可谓理学与诗歌的福祉。朱熹一生三次当过监南岳庙的祠官,但这三次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乾道三年,朱熹听说张栻得南岳名儒胡安国之学,特从福建崇安来潭州访问张栻,留住两月后,他与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三人归来后共同编成了《南岳唱酬集》。衡山脚下的马迹桥,就是这一理学盛事的见证者,用它桥身的斑驳向后人诉说着它所听到的千年之音。
马迹桥为单孔式石拱桥,全长15米,桥面宽4.5米,高7米,净跨度10.1米,主拱圈接近半圆拱。桥面有条石护栏,桥头各有19级台阶,与其他寻常的乡间石拱桥并无太大差别。桥的拱为了防止被洪水淹没,修砌时坡度较高,无法行车马。根据张栻的《南岳酬唱序》中可知,朱熹张栻一行人当年也是在此处下马,换竹舆前行;后来王船山隐居续梦庵时亦曾多次经过此桥。时至今日,桥上依旧只能过行人,也颇有古今同景的意味了。桥底青苔攀援,桥侧处则存有斑驳的石碑图案14幅,由于时间久远,长时间的风雨侵蚀使得图案本身到底表达什么含义暂时无从可知。桥身岩石呈现赤、青两色,可见桥本身应该进行过多次修缮。
(马迹桥)
桥下细流名曰“泗水”(又有村民说此水或称涓水、马迹溪),水流潺潺,虽没有大江大河的宏伟气势,却尽存一份绵延不绝,且与被视为儒学源头的山东泗水遥相呼应,仿佛这水来处是千百年前孔、孟、张脚下流过的水流,去处却是不尽的未来。水流较为浑浊,或是因为村镇排污管道生活用水排放,导致水质较差。考察组认为对于马迹桥的保护与修缮,改组马迹镇下水管道排放、维护桥周边生态环境是相当有必要的。未来对于古桥的维护修缮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考察组组长、桥梁专家、best365网页版登录院长何旭辉教授说:“马迹桥虽然规模不大、构造和建筑工艺也算不上复杂,但从其承载的文化历史底蕴来说,完全可以作为见证湖湘理学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所以我们将它列为诗话桥梁考察的重要研究对象。”
考察组成员分为两组,一组在衡山县领导及当地村民陪同下,对马迹桥本身进行拍摄,对当地流传的关于马迹桥的趣事传说进行采录。另一组对马迹桥的桥高、桥长、跨度等进行测量。当地人对于这座生活中每天经过的古桥原来有着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感到非常讶异,纷纷聚集过来围观考察组的研究活动,十分高兴地主动与考察组成员交流,诉说自己记忆中的马迹桥,甚至有当天迎亲的村民给考察组成员送来了喜糖,足见当地人已从心底里把马迹桥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又惊喜于生活中的这一座桥梁有着这么大“来头”,有人来研究考察、修缮维护马迹桥,他们发自内心的高兴。
(考察组成员与当地领导专家马迹桥合照)
(座谈会)
从马迹桥出来后,考察组循当年“朱张”游南岳从马迹桥开始登山至祝融峰的路线,一路途经上马迹桥、寄马庄、方广寺、上封寺,向衡山山顶行进。
(二贤祠)
(朱熹张栻衡岳畅游线路图)
(考察组及相关领导专家二贤祠合照)
(上封寺)
从上封寺出来,从山间小路,复行二十分钟,祝融峰顶已然近在隔涧。行途中,山中护栏上刻有许多著名诗人游览南岳留下的诗词,不免感叹衡山文化底蕴之深厚。台阶上行,山壁上有字刻:会仙桥,转弯见到两处高石,中间一块青石板,两侧有护栏。石板下方是高耸的悬崖,桥上风声呼唳,铁锁摆荡。一如张栻在当年到此地时,也难免心惊胆战,后来他在《游南岳唱酬序》中写道:“乙卯,武陵胡实广仲、范彦德伯崇来会。同游仙人桥。路并石,侧足以入。前岩挺出,下临万仞之壑,凛凛不敢久驻。”这时从崖边巨石看向远天,夕阳拨开云层洒下,折射溢彩,一时竟有半分佛光普照之势。
(“会仙桥”石刻)
(会仙桥)
(会仙桥周边景色)
会仙桥上缓缓行下,暮色渐渐弥漫开来。一天的朱张之路,让所有人心中收获满满。一座乡间石桥出发作为起点,一座山顶石桥作为终点。桥始桥终,可见文人的浪漫与诗意。当年先哲的风采、作诗的文思泉涌、辩理时的思维火花,今日的我们虽已无缘亲历,但那一座座古桥上的青苔石痕,却仿若一位位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故事,记录着时代的万千变幻,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无尽怀想、努力追寻。
诗话桥梁,我们走过的每一座古桥,都会在今天的阳光下,绽放出动人的模样。
以上内容来源于星辰在线《诗画桥梁》专题
原链接:https://news.changsha.cn/xctt/html/110187/20210131/100474.shtml